澳门新葡澳京7906(中国)2024官方网站-Unique Station

澳门新莆京7906notLOGO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时间:2018-08-17来源:宣讲家作者:宣传部点击数:

思想是时代的光芒。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照亮时代的航向。党的十九大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是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现实需要。

2018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实现了从党的指导思想向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化,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推动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潮,更加自觉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央宣传部经党中央批准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

《三十讲》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分三十个专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

为了帮助同志们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今天,我结合《三十讲》的讲授内容,谈谈如何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研究《三十讲》的讲授内容,我认为就其逻辑结构而言,表现为四个层次。

一、《三十讲》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科学内涵、战略地位与重大意义

主要包括第一、四、五、六、七、三十讲。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这一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及时代内涵。新时代之“新”在什么地方?结合《三十讲》的讲授内容,我理解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第一,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之“新”,首先在于我们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已经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时期。之所以说中国已经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时期,主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可以说,这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李克强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五年来的辉煌成就概括为十项。《三十讲》在第四讲对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根本性的变革和成就作了充分阐释。

怎样看待这些辉煌成就?习近平同志强调,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怎样理解“全方位”与“开创性”、“深层次”与“根本性”?结合《三十讲》可以凝练为九点。

一是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四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五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六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七是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八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九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成效之卓著,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成就?李克强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可以说“三个结果”的表述是最为恰如其分的。

第二,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新时代之“新”,就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时代特点,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马克思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并由此推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严重后果。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时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着本质的区别,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其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其解决矛盾的途径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完善加以解决。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冲破了“社会主义无矛盾”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

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1979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理论务虚会,邓小平同志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他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中国问题专家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和英国《卫报》对这篇讲话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主要矛盾则是由基本矛盾派生的,是指在矛盾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核心和关键作用,并能支配其它矛盾发展的矛盾。毛泽东同志认为这“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又把它修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获得解决。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使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上来,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后,党的十五大到十八大都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什么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其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位、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状况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前,消费结构正在从吃、穿、住、行、用向学、乐、康、安、美五大需求转变。过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规模与人们物质需求的不匹配,现在转化为生产质量与人们需求的不匹配。这是从温饱社会迈入小康社会,进而向共同富裕社会前进的国情使然。中国的发展轨迹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小康时代,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长期努力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其三,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所谓发展不平衡,主要包括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人群不平衡。

一是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

二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很好,但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社会建设还有不少短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三是从城乡和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比较落后。

四是从收入分配来看,虽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处在中等偏上行列,绝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农村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城市还有不少困难群众。

发展不平衡的本质,是人民需求与社会供给不匹配,特别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民生领域,满足不了各类人群的需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所谓发展不充分,既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也体现在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等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摆脱过去追随者、模仿者的角色,开始以创新引领的进取姿态,重塑中国发展的内涵和特征。追求发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现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既有重大变化又保持了连续性,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

当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重大转化,但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总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只有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有效解决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基于中国迈向新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之“新”,还在于我们迈向新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起点对“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展开,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总揽战略全局,把握发展大势,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奋斗,进行了新的伟大斗争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习近平同志对新时代新的奋斗目标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新时代“三步走”战略构想,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同志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30年分两个阶段,并作出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思想含量、政治含量、改革含量都很大,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

第四,基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016年12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致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这是对中国的国际定位作出的重要判断。这一判断基于中国发展的底气,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凸显在中国对国际规则的贡献,渗透于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体系中的中国影响快速提升,国际事务中的中国作用更加突出。

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核心是中国以更加进取、自信、成熟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GDP占日本的17.42%,占美国的6.6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2017年GDP占日本的303.39%,占美国的67.36%,稳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领导力不断强化。中国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祈和平、求发展的梦想是相通的,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当然,面对国际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三个意味着”作了具体阐释。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具体说明。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苏东剧变,全世界的资本主义联合起来唱衰社会主义,极力鼓吹“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美国前总统詹姆斯·厄尔·卡特(James Earl Carter)的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卡济米尔兹·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1989年出版《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断言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在《1999:不战而胜》也如是说。苏联解体没过多久,德国柏林街头就叫卖着两本书:《一个幽灵离开了欧洲》和《别了,马克思》。前一本书写道:“在20世纪40年代,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和全世界游荡,曾经使得有产者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现在好了,这个幽灵终于离开了欧洲,而它将很快离开全世界。”后一本书中说:“记得在中国共产党夺取了政权,美国当年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了一篇题为《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在今天,红旗从克里姆林宫的旗杆上降下来的时候,我们也要写一篇文章,最好的题目则是《别了,马克思》。”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人对于苏东剧变是欣喜若狂的。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失败了,从此也就消失了。对此,全球具影响力的英国作家弗朗西斯•惠恩(Francis Wheen)指出,“马克思并未被埋葬在柏林墙的瓦砾之下,他真正的重要性也许现在才刚开始。他可能会成为21世纪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第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环顾全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占绝大多数,近年来也是麻烦不断。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那么,中国到底给世界提供了什么“全新选择”,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是建立在践踏别国主权、侵略别国利益的基础上的,是通过战争和掠夺才获得崛起的。而中国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带动全世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方案”。

(二)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渊源、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深厚的理论根源。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2017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上述论点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第二,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干部的“看家本领”来看待。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两个看家本领”的论断,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坚持把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一个战略问题来抓。习近平同志强调“哲学是基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创和发展的伟大事业坚持好、发展好。

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进程决定思想进程。“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同志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凝结为“四个伟大”,是当代中国发展最根本、最具时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所有追求的大方向、大智慧、大战略,内涵深刻、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

从历史角度讲,“四个伟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从实践角度讲,是习近平同志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代中国的“最大公约数”,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最伟大梦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伟大事业”从“三个自信”拓展到“四个自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根本路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用了“五个更加自觉”,即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利益,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范各种风险”方面,阐释“伟大斗争”的科学内涵;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必须将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系统思维,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四个伟大”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梦想在召唤着我们,伟大斗争在考验着我们,伟大工程在引领着我们,伟大事业在激励着我们。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党章规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与主要内容。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是对党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八个明确”偏重于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十四个坚持”偏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从结构和逻辑看,第一条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体现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贯穿着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特别是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一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特色。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形成了一个既系统完整又开放包容的科学体系。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刻把握其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的伟大历史使命;为世界作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和平、谋发展的使命担当。这一思想精髓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准确把握科学内涵的同时,还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精髓要义。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与重要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既系统完整又开放包容的科学体系,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四个新境界”。

其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一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其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这一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时代课题,回答的问题也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其三,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其四,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实现了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第二,新时代的精神旗帜。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主题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旗帜问题,因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人心涣散。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说,选择一种主义,就是树立了一面旗帜,确立了前进的根本方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聚合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具有无比深厚的现实基础、十分鲜明的实践特色,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的历史展位、宏阔视野、战略眼光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以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回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为在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南。具体而言,其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其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4)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第二条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我们首先要明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推动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推动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高潮,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三十讲》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目标、主题主线、根本立场和发展动力

主要包括第二、三、八、九、十一、十二讲。

(一)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中的第一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同志为什么在上任之初就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是什么?怎样实现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围绕着“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第一,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和人民群众期盼。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首先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的提出,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成为凝心聚力的动员令,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能量。

第二,鲜明提出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何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属性?

其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以经济科技文化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

其二,中国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在复兴中的历史地位。

其三,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幸福指数”。

其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同志以中国梦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来强化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第三,明确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怎样理解这句话?

其一,从民族梦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通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实现。

其二,从国家梦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实现国富军强。

其三,从人民梦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实现人民的新期盼。把“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之一,把“实现人民的梦”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落脚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

第四,深刻分析了中国梦的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可见,中国梦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充满了对中国统一的强烈渴求;体现的是对现代价值的追求与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中国梦特征的集中所在。

第五,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梦想,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应同心共圆中国梦。

第六,规划了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表。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进一步强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改变落后状况,才能对人类作出比较多贡献”的思想。

(二)主题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一,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因为:

其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历史性变革,足以表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未来中国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梦的实现。苏东剧变使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让西方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认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流,批驳了西方一些国家和国内一些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廓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伪社会主义的区别,具有凝聚共识,正本清源的作用。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者的有机统一,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最深厚的基础和底蕴。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于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怎样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学好党史、国史的基础上,要坚持“五个必须”,即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通过“五个必须”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基于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怎样理解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第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党的宗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具体而言,

其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其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关键是站稳人民立场。而人民立场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坚定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其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第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4000多字的内容,84次提到“人民”,“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习近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历史规律,深刻论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伟大精神,发出了奋进新时代的进军号令。怎样才能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其一,关键是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其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

其三,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是政绩的阅卷人,人民是时代的动力之源。

第三,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首先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再次,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发展动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党的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集中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极大凝聚起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引领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为波澜壮阔的航程。

怎样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的根本动力?结合《三十讲》的讲授内容,我从六个方面予以说明。

第一,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以完成。

第二,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中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

习近平同志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它由两句话组成了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只有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同志强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为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实现改革总目标的时间节点和方法路径。

党的十九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十分复杂。协调不顺、处理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难以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这些正确的方法主要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坚持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

第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第六,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引导领导干部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住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凝聚了全党共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三十讲》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治国方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防和军队、外交、党的建设等八个方面,包括第十、第十三至第二十八讲。

(一)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正确决策,对发展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同志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准确把握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特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7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